曾国藩系列第四十八期:戏曲活动
Hide
曾国藩
字伯涵,号涤生,湘乡县人。道光十八年中进士,由侍讲升兵、吏、礼、刑各部侍郎。
咸丰二年母丧丁忧,咸丰三年奉诏帮办湖南团练,建军衡州。咸丰四年出师东征,捷武昌,败湖口,僵持九江、困处南昌。
咸丰七年初丁父忧。咸丰八年援浙、援闽,三路援皖。咸丰十年署两江总督,荐左宗棠援浙,李鸿章援苏,曾国荃主攻江宁。
咸丰十一年陷安庆,督办东南军务,统辖苏、皖、赣、浙四省。同治三年攻陷天京,赐封一等侯爵,赏戴双眼花翎。
曾国藩
道光十四年,曾国藩进入岳麓书院,赶上“大比”,八月举行乡试,考中第三十六名举人。
道光十八年,曾国藩参加京城会试,经道光皇帝核准,确定全国各省共取中一百八十二名贡士;参加殿试,取三甲第四十二名,赐同进士出身。
岳麓书院
曾国藩的戏曲活动从道光十九年至同治十一年,时间跨度长达三十多年,足迹遍及直隶、湖南、京师、江苏、陕西等地。
道光二十九年,曾国藩在京城的长沙会馆与湖广会馆之内主持戏楼的重修。
曾国藩观剧类型除宫廷观剧之外,主要以各种公私堂会为主,商业性的娱乐观剧较少;堂会中,又以他人宴请为主,自己作东较少,而自娱性观剧犹少。
同治七年
巳正二刻开戏。午初,余出厅听戏。是日余与马谷山及将军、织造、提督、司道等公请李少帅。客于午正二刻到,共六席,未正开席,申正三刻客散。
午初至外厅听戏,是日公请李相及其两弟、幕府,并请余及谷山之幕府与澄弟、泽儿辈。余听戏大半时,午正三刻入内,未与宴也。……复同至外厅听灯戏,二更后散。
是日,余启程北上入觐。……途中观者如堵,家家香烛、爆竹拜送,戏台、酒席路饯者,在署之西为盐商何公远旗等一席,在水西门之外为合城绅士方伯雄等一席,又有八旗佐领等及船户等各设彩棚为饯。
清乾隆五十五年在热河行宫福寿园清音楼观剧图
慈禧太后扮观音菩萨、李莲英扮善财童子
四大名旦
明代嘉靖时著名昆腔家魏良辅于《南词引证》中说:“腔有数种,纷纭不类。各方风气所限,有昆山、海盐、余姚、杭州、弋阳。”
康熙二十三年(1684)十月二十六日,康熙至苏州,到工部衙门(工部祁国臣任苏州织造) ,问“这里有唱戏的么?”工部日:“有”。 立即传三班进去,即呈戏目,康熙亲自点戏,随 演<前访>、<后访>、<借茶>等二十出,已是半夜矣。
慈禧太后本人是“戏迷”,醉心于观剧,有强烈的表演欲。除了选供奉、传戏班之外,她自己还组织了一个叫做“普天同庆”的小科班。科班的成员主要是长春宫的小太监。“普天同庆”班的第一总管是李莲英,下面有首领4名,,台上、下人员齐整,各行当配置完备,人数在180名左右。
花雅之争
花、雅之分,沿袭了历来封建统治者分乐舞为雅、俗两部的旧例,具有崇雅抑俗的倾向。所谓雅,就是正的意思,即奉昆曲为雅乐正声;所谓花,就是杂的意思,言其声腔花杂不纯,多为野调俗曲。故花部诸腔戏,又有“乱弹”的称谓,曾长期受到上层社会、士大夫的歧视而登不了“大雅之堂”。
乾隆五十五年,乾隆帝八十大寿,全国各地有班社来北京搭台演出。其中高朗亭为班主的徽班影响较大,以安庆花部、合京、秦二腔等腔调为主,组成三庆班。三庆班以其唱法表演的独特性,很快在北京立足,其他戏班也纷纷进京演出。后昆腔受到排挤,很多昆腔艺人纷纷搭班到其他地方戏班当中,昆曲日渐衰落。其他地方戏班不断吸收北京方言和昆腔的特色,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,受到欢迎。
分享嘉宾:曾景运
曾国藩系列演讲计划
家书奏稿
识人用人
安庆之战
天京之战
两江总督
直隶总督
天津教案
办理洋务
(6个月前)
(6个月前)
(6个月前)
(6个月前)
(7个月前)
(7个月前)